退出长者模式
践行新发展理念 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常州模式
发布日期:2016-04-07

    2013年底,国家体育总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在常州签订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共建协议。两年多来,我市牢固树立“体育即民生”的理念,把公共体育服务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全面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2015年4月,常州市本级及辖市、(区)均被命名为江苏省首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常州市委、市政府在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注重统筹资源配置,强化组织推进,先后出台了《常州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和《常州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强化规划引领,做细顶层设计。市委、市政府连续9年把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年度重点工作,连续5年把“体育惠民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市政府每年向各辖市、区下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任务书,实行目标考核。市全民健身工作指导委员会41个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共同推动全民健身工作顺利开展。

    而今,一个“设施更普及、组织更健全、活动更丰富、服务更优质、群众更满意”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在常州已变为了现实,500万常州人民尽情感受着体育运动的魅力,快乐地工作、幸福地生活,蓬勃发展的体育事业正为常州这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

    创新:

    常州模式之魂

    群众健身热情空前高涨,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与之相对应的是,既是体育事业管理者、又是体育服务“供应商”的体育行政部门力量有限,依靠现有资源难以满足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

    如何破题?

    2014年,常州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实施办法》,探索建立政府财政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相关制度。过去的两年中,常州先后共对外发布49个项目,近60家企业和体育组织参与竞标,49个项目全部按期完成,现场观摩和参与的群众近30万人,共吸引社会资金超过200万元,基本实现了高效规范化使用财政资金、满足群众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预期目标,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政府购买激活了沉闷已久的体育市场,广大社会组织成为活跃的“供货商”。常州市舞龙舞狮协会秘书长胡剑说,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无疑是一场及时雨;过去,由于缺乏资金,他们协会主办的比赛活动规模小、影响弱,参与和服务人群有限;现在,政府资金可作为比赛启动经费,再加上协会的市场化运作,举办常州地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舞龙比赛才成为现实。

    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近年来,常州坚持以改革创新为主引擎,不断转变体育工作政府职能,一项项领跑全省乃至全国的创新探索,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亮点频显——

    2014年,常州启动实施“医保健身一卡通”项目,城镇居民医保卡个人账户满3000元即可到定点健身场馆购买健身服务。当年即有超过5600人次市民使用医保卡购买健身服务,消费总金额达320余万元。

    成立市体育产业集团公司,“围绕体育做产业,依托产业办实事”,建立了体育场馆投、建、管一体化运营机制,形成了投入产出自我平衡的发展模式。目前已经建成区、镇级全民健身中心2个,在建3个,实现了品牌、管理、资金和人才的“四个输出”。

    围绕“让运动员去读书,让读书人去运动”目标,体育和教育部门紧密合作,探索推进教体融合之路,提出“名校办名队”的目标口号,形成“一校一品”的教体结合新格局。

    建立“体校主导、一校多点、教体融合、产业支撑”的青少年校外体育技能培训平台;建设以运动康复为核心的体育医院,实现体育科医资源开放共享。

    协调:

    常州模式之根

    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公共体育设施是基础,协调布局是前提。常州坚持“城乡一体、普惠均等”的原则,建设市、辖市(区)、镇(街道)、行政村(社区)、自然村(居民小区)五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全市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2.04平方米,逐步实现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均等化。

    2012年,我市实施城市“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到2013年底,全市24个街道(城关镇)316个城市社区全部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从2014年开始,常州着力推进农村“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目前,所有行政村和较大的自然村已全部建成达标。

    在完成布局的基础上,常州更致力于公共体育设施的结构均衡:大力建设满足中老年人健身需求的健身广场、健身路径等设施,积极引导建设11人制标准足球场、7人制足球场、笼式足球场、拼装式游泳池、室内篮球馆、网球场等中小型体育场地设施,切实满足广大青少年体育健身需求。

    在实现各级公共体育设施标准化全覆盖的前提下,近年来我市又着力推动公共体育设施提档升级。从2011年开始,我市对新建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室内体育馆、游泳馆按每平方米1000元标准进行补助,截至目前,补助资金超过2000万元,全市60个镇(街道)中50%以上均建有室内健身场馆。

    2012年以来,常州还积极推进体育社团向乡镇(街道)延伸覆盖工作,出台《关于加强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全市推行“3+2”发展模式:各镇(街道)成立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至少成立2个以上的单项体育协会。到2013底,全市60个镇(街道)中全部完成了“3+2”模式,全市80%以上的群体活动都由体育社团组织承办。目前,全市在民政部门登记(备案)的镇(街道)以上的体育社团超过600家,建成了层次分明、门类齐全、覆盖城乡的体育社团发展体系。

    公共体育服务不仅是全民健身服务,也包括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竞赛等内容。近年中,常州把提升公共体育服务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相结合,努力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支持社会组织、企业参与和承办各类赛事和健身活动;设立市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鼓励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实现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多元化。

    绿色:

    常州模式之美

    宿营天目湖畔,徒步南山竹海。一条运动休闲与生态旅游互相融合、体育产业与旅游经济互相促进的发展道路,正从常州溧阳秀美山水中蜿蜒而出。

    依托自然山水资源,大力发展体验式户外运动休闲旅游。近年来,早已蜚声海外的溧阳旅游正逐步实现又一次“华丽转身”。这座被国家体育总局首批认定为“苏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江南古城,目前年接待体育旅游300万人次,连续两年获省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共500万元,数额位居全省县市区首位。

    目前,该市“一环、两湖、三山、四团”整体布局已初具雏形:一环:串联市域东西南北4条线路,开辟自行车绿色通道,形成全市旅游交通大环线;两湖:长荡湖溧阳湿地公园建造亚洲最大国际户外运动、垂钓乐园,天目湖建设成为现代水上运动中心和水上休闲活动基地;三山:整合瓦屋山、燕山、曹山资源优势,分别开发运动休闲旅游、体育主题公园、高品质“国际慢城”;四团:汽车山地越野度假区瓦屋山组团、体育主题公园休闲区城区组团、温泉康复养生区南山组团、垂钓体验区长荡湖组团。

    在更大的范围内,随着“生态绿城”建设的渐行渐形,对常州市民来说,生态绿道已经不是新鲜词汇,人在绿中行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幸福“公共产品”。

    住在天宁区青龙苑的江建平夫妻俩,每晚的例行健身活动,就是到附近的紫荆公园慢行道上快走三圈。在紫荆公园周长1.5公里的慢行道上,许多像他们俩一样的市民在这里边步行边聊家常。“走上几圈,活动下筋骨,出点汗,欣赏风景,身体倍爽。”这是很多人的感受。在紫荆公园周边,这样的慢行道有3条:东经120大道、横塘河生态绿道,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新堂北路绿道。现在,每到晚上,不少年轻人常常相约在这里,骑自行车溜几圈,一派融融慢生活的惬意。

    环绕朝阳花园社区的青红石小道,总长800多米,沿途一步一景,一路设置了30多处休息点,被社区老人们众口称赞。而走在新北区藻江河边,长19.8公里的生态绿道犹如缎带蜿蜒曲折,3米宽的小道两旁种植了各式适宜本地种植的乔木、灌木等,不时有微风从水面拂来,非常适宜边走边看……据统计,常州生态绿道总长度已超过200公里,其中包括慢行自行车道、慢行步道、驿站驿馆等。

    今年,生态绿道建设将继续连片成网成环成系统。道在绿中,人在绿中,让人可以感知的这一生态文明成果,正在融为常州市民全民健身的绿色环境圈……

    开放:

    常州模式之基

    每周日下午,家住新北区燕阳花园的李建国都会约上三五球友,到与小区一路之隔的国英小学打上一下午的羽毛球。“以前都要开车出去找地方打球。”李建国说,“国英小学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后,走过去要不了5分钟,再也不用开车出去锻炼了。”

    2008年,市政府出台《常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以此为依据,体育与教育部门加强协作,联合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具体措施:将所有新建或改造的学校体育设施布局在道路边,便于向社会开放;对学校建设隔离围栏和设施维护管理等所需经费进行补贴,对开放工作做得好的学校给予奖励;根据实际选择全日制开放、节假日开放、寒暑假开放等多种形式,政府分别给予数额不等的经费补贴;成立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为学校周边居民免费办理健身锻炼卡,凭卡进校健身锻炼,杜绝安全隐患。

    开放,是常州打造体育惠民工程的基础。近年来,常州不断加大体育场馆惠民开放力度:体育局所属的23个体育场馆全部向市民开放,其中12个免费开放;鼓励、引导、支持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提高各类体育资源为社区居民服务的能力,全市80%以上符合条件的中小学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全市重大赛事每场比赛拿出5%的门票免费发放给低保人员、困难职工和残疾人。

    开门办体育,不仅要推动场地开放,让市民群众能够享受体育运动的魅力,更要引进来,主动融入国际国内体育事务,让市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水平的国际国内体育赛事。

    从2008年起,中国羽毛球大师赛连续9年落户常州,书写了全国地级市连续承办单项国际赛事的新纪录。8年来,“中国常州”随着央视的直播走向了全国,在国际媒体的聚焦中走向了世界。常州优美现代的城市环境、科学高效的组织能力、文明热情的市民形象被广为传颂。

    2014年3月,中天钢铁集团正式入主江苏女排,成立了江苏中天钢铁女子排球俱乐部有限公司,成为国内第3支女子排球俱乐部、常州首支职业体育俱乐部。在当年的女排联赛中,江苏女排获得第3名,主力球员惠若琪、张常宁、陈展等凭借联赛中的优异表现入选中国女排,为中国队时隔11年重夺世界冠军立下汗马功劳。2015至2016赛季,江苏中天钢铁女排获全国女排联赛亚军。

    近年中,CBA联赛俱乐部——江苏南钢队和江苏同曦队联赛主场先后落户常州,两队在常比赛期间,得到了常州球迷不遗余力的支持,常州主场被全国众多媒体和网友誉为“魔鬼主场”。

    共享:

    常州模式之核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果。常州立足本地实际,引领广大人民群众齐参与,营造全民健身、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围。

    全市每5年、辖市(区)每4年、镇(街道)每2年,组织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或全民健身运动会。发挥市全民健身工作指导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的作用,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需求,因地制宜地组织小型多样的健身活动,组织开展各类人群、各具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按照“一区一特色、一区一品牌”的要求,各辖市(区)均建有传统品牌特色全民健身活动,西太湖国际半程马拉松等活动已经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规模的影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引导和发挥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活动。

    鼓励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科研人员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建立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队伍。全市5000多个全民健身活动站点都有3名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全市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32名,全市100%的大学生村官是社会体育指导员。

    建立并实施“1322”工程:各辖市、区至少建成500人以上体育特色团队1支,各镇(街道)至少建成100人以上团队3支,各社区(行政村)至少建成30人以上团队2支,各健身点至少建成10人以上团队2支。目前,全市已建成武进阳湖拳、天宁健身舞、钟楼阳光柔力球等500人以上团队10余支。

    “家家都有老,人人都会老”。老年人是群众体育的主力军。大力加强对老年人体育支持力度,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老年人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将老年人体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完善市、区、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老年人体育协会组织网络;广泛开展门球、体育舞蹈等老年人喜爱的体育健身比赛和活动;定期为老年人开展科学健身宣教、体质测试等服务。

    推出覆盖全市的具备智能搜索功能的全民健身数字地图,在公园、广场、绿地和有条件地区,试点推进体育设施二维码服务,将体育与科技有机融合。建立“常享动”智慧体育服务云平台,市民健身更加便捷和科学。

    近年来,我市还建成了以市级国民体质测定中心为龙头、辖市(区)级国民体质测定站为主体、镇(街道)国民体质测定点为基础、国民体质流动测定车为补充,市区联动、城乡一体的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平台。全市32个体质测试站点按照“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个性服务、跟踪服务”的要求,在主流媒体公布服务地址和联系电话,为市民开具运动处方,提供科学健身依据,不断提升体质测试服务水平。

 

主办单位:常州市体育局办公室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A座10楼

电话:0519-85683008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5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