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业余训练管理 提高人才培养效益 |
发布日期:2010-01-27 |
1月21日,2010年江苏省业余训练工作会议在省体育局举行,市体育局堵文波副局长在大会上做了《强化业余训练管理,提高人才培养效益》的经验交流,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近年来,我市加强业余训练体系建设,17届省运会周期以来,我市已向省级专业队输送运动员达到100人,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竞技体育工作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业余训练网络的建设初现规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我市,各级业余体校不仅形成了网络,还根据自身的条件办出了特点。2009年初,我市5家训练单位被评为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其后又成功创建了国家田径中长跑、竞走项目(2009—2012年度)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和省第二轮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 目前,我市共有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5家,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4家(女曲、女手、垒球、田径中长跑),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3家5项(体操、跳水、蹦床、田径、举重)。基地的创建离不开规范的日常管理, 2007年始,我市在各训练单位全面实施规范、科学、长效为主要特色的正规化管理,促进业余训练水平的提高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效益;研究制定了《常州市优秀体育教练员两年培养计划(2009—2010)》,按照《计划》,举办全体教练员培训班4期,邀请国内知名的运动训练、科研专家来常开展专题讲座,并下队进行现场实践指导,积极鼓励教练员带队参加全国青少年比赛,创造机会组织教练员观摩全国一类以上比赛。同时开展定期考核和不定期检查,并将考核结果纳入训练单位年度考核体系中。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创建、严格规范的科学管理有效地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后备体育人才,目前,我市业余训练规模已超2000人,为17届省运会取得好成绩奠定了基础。 业余训练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也是青少年素质提高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一直存在着一个令人困扰的难题,那就是如何解决体育和教育、训练和教学之间的矛盾。我市在2007年初出台了《关于加强教体结合全面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深化教体结合工作,推进教体结合“十大工程”,率先在全省走出了一条有常州特色的教体结合之路,使得业余训练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积极推进市队校办工作,通过市队与强校(优秀特色校)的强强联合,完善项目人才培训体系。这项举措,对教育而言,在全面实现减负增效的同时,为学校找到了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发展方向,打造了学校竞技体育的精品工程,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同时体育项目进校园,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还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体育选材而言,进一步拓宽了选材规模,提升了选材质量。这种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资源互补,成果共享的双赢局面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中小学校认识到了合作办学的价值,目前在常州北郊中学、八中、金坛四中、市博爱路小学等学校已实现了棒垒球、足球、艺术体操等项目的市队校办。 除了积极开展市队校办工作外,我市还走出了一条“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编织选材网络”模式的新路子。2009年将“三年创建100所市级体育特色学校”,列入了市政府惠民工程之一。到2009年底我市共完成了涵盖16个项目的65所市级特色校(市级传统校)的创建评审工作,项目布局日趋合理,小学—初中—高中人才培养一条龙体系逐步健全。 从学校走向辖区,从狭小的视野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2009年积极推进教体结合在各区的“协议化”,在与5个辖区深入讨论、友好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培养选拔优秀运动员合作协议》,完善和强化各辖区业余训练的综合保障体系。 |
主办单位:常州市体育局办公室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A座10楼
电话:0519-85683008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