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常州体育“十一五”发展巡礼之三——多方保障,竞技体育首次跨入第一方阵
发布日期:2011-01-24
“十一五”期间,常州市竞技体育以备战17届省运会为中心,抓住“队伍建设、内部管理、科研保障、人才引进”等重点环节,努力提高全市业余训练水平,全市竞技体育综合实力首次跨进全省第一方阵。
  北京奥运会上,我市共有6名运动员代表中国代表团参赛,取得了1枚金牌、2枚银牌、1个第4名、1个第6名的优异成绩,陆春龙获得蹦床比赛金牌,实现了常州人的奥运冠军梦想。2009年,我市共有68名运动员参加第11届全运会比赛,共获3枚金牌、5枚银牌、5枚铜牌,159分。在2010年第17届省运会上,我市有768名运动员参加27个大项、589个小项的角逐,参赛人数、参赛小项创历史之最。取得了奖牌总数第一、总分第二、金牌总数第三的好成绩,奖牌、总分、金牌分别比上届省运会前进了5个、4个和3个位次。“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向省体工队输送优秀运动员120名,输送排名首次进入全省前三位。卢兰、蒋燕皎、陆春龙、沈烨4名运动员共12次获得世界冠军,我市世界冠军总人数达到15个。加强省队市办专业队建设,成立省专业队管理中心,省女子曲棍球队、女子手球队、女子垒球队先后4次夺得全国冠军,唐春玲、黄俊霞代表中国队获得北京奥运会亚军。加强业余训练项目分类管理,采用以直属训练单位为主,市队辖市区办、市队中小学办、在中小学设立项目训练点和训练基地为辅等办队模式。不断推进运动员、教练员、科医人员队伍建设。目前,我市拥有业余训练教练员100余名,业余训练规模2500人,均为“十一五”初期的两倍。加强训练单位的正规化管理,市运动学校、少体校等5家训练单位创建成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1家,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7家,均居全省前列。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义务共尽”的原则,以实施教体结合“十大工程”为载体,以“育人”和“选材”为工作目标,以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和创建体育特色学校为平台,服务于业余训练、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重点加强重点体育项目进校园、学生体育俱乐部及体育社团创建和体育师资培训工作,推进教体结合向纵深发展。加大对体育科技投入力度,成立独立编制的市体育医疗科研所,挂牌省体科所常州分所,体育科研整体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常体办)
 

主办单位:常州市体育局办公室

承办单位: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A座10楼

电话:0519-85683008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5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