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聚焦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常州模式”
发布日期:2015-04-27  来源:群体处

  2013年底,国家体育总局和江苏省政府在常签署《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合作协议》,以“常州模式”为蓝本,共同推动江苏省建设全国首个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有益经验。

  2014年,我市作为全国唯一地级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经验入选《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4)》蓝皮书。

  本月,省政府首度公布了全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我市大市和下辖两市五区实现“满堂红”,全省仅南京和常州两家。

  政府推动 形成合力

  “秉承‘体育即民生’的理念,将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大格局,破解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难点问题,是我市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核心理念。”市体育局局长朱笑冰表示。

  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连续8年将“体育惠民工程”列入全市年度重点工作;2012年开始,市政府连续4年将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为“民生幸福十件实事”,并将所需资金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明确规定每年体育彩票公益金70%以上用于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同时,我市还先后出台了《关于贯彻〈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工作的意见》、《常州市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常州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市政府每年将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工作以政府目标任务书的形式下达各辖市、区,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不得参与体育工作的各项评优评先。

  为了形成各部门共同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我市还专门成立了由分管市长牵头、41个政府部门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工作指导委员会,形成了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联动机制。

  在市规划、建设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体育局成为了常州市规划审查委员会成员,城市建设从总体规划到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体育局开始有了“话语权”,其后携手规划、建设、园林等7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意见》也变得“顺理成章”。根据《意见》规定,常州体育部门将参与新建小区的规划验收,开创全省先河。

  在市体育局和教育局的共同推动下,2008年下半年,市政府又出台文件,全面部署常州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在完成相关准备工作后,全市35所中小学的室外体育设施陆续向晨练市民免费开放,本校在读学生亦可在节假日中免费享用学校室外体育活动设施,广受社会好评。

  2013年底,市体育局又和市人社局联合出台《关于明确常州市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购买健身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医保卡购买健身服务相关问题进行了明确和细化。去年1月1日起,市区职工医保参保市民首次可以刷医保卡享受健身服务,全年有超过5600人次的常州市民使用医保卡购买健身服务,消费总金额达320余万元。

  政策创新 激活市场

  本月10日下午,2015年市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项目签约仪式在市行政中心举行,27家企业和社会组织承接2015年度全民健身赛事活动28项,总计获得政府财政支持250万元。

  近年来,群众健身热情空前高涨,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与之相对应的是,既是体育事业管理者,又是体育服务“供应商”的体育行政部门力量有限,依靠现有资源难以满足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2013年底常州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实施办法》。去年4月,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首批18个项目对外公开发布,46家企业和体育组织参与竞标;7月,16家单位与政府签约,政府为项目“买单”共99万元。贯穿全年的18项赛事活动,现场观摩和参与的群众近10万人,共吸引社会资金超过100万元,达到了高效规范化使用财政资金、满足群众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目的,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政府购买也激活了沉闷已久的体育市场。舞龙比赛的组织者、市舞龙舞狮协会秘书长胡剑说,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无疑是一场及时雨。过去,由于缺乏资金,协会主办的比赛活动规模小、影响弱,参与和服务人群有限;现在,政府资金可作为比赛启动经费,再加上协会的市场化运作,举办常州地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舞龙比赛才成为现实。

  去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群众健身消费”。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刘国永认为,常州探索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做法走在了全国前列,为全国范围内体育行政部门转变职能、加快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范本。

  发展成果 群众共享

  周日下午,在南夏墅街道全民健身中心,王玉芳与邻居欢快地打着羽毛球。近一年来,每周日下午,王玉芳就相约邻居来这里打球。“原来都是开车去湖塘打球。”放下球拍,王玉芳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现在街道建起了健身中心,场地大了,设施全了,条件好了,再也不用开车赶到城里去锻炼了。”

  过去,南夏墅街道也建有文体活动中心,但200多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内,设施有限、功能不全;而社区和村落间的户外健身器材因缺乏专业管理和指导,实际利用率并不高。

  2012年末,在武进区体育局的推动下,南夏墅街道投入300万元,把文体活动中心升级为全民健身中心,室内活动场地从200平方米拓展至近2000平方米,建有羽毛球场、动感单车室、乒乓球馆、瑜伽房和体质检测中心,设施与城里的健身房相比丝毫不差,还配备了5名专业健身教练。

  有了一流设施,还需要一流的长效化管理。南夏墅街道全民健身中心启用之初就引入武进区体育产业公司实施专业化运营。每天上午免费开放;下午和晚上针对会员开放,按成本收取费用,最贵的运动年卡还不到600元。

  家门口的健身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居民。王玉芳说,如今身边搓麻将、打牌的人少了,锻炼的人多了,“每天晚上这里都人满为患,两片羽毛球场边,等着上场的人有一二十个,不赶早过来,根本轮不上。”

  如今,大部分常州人都能像王玉芳一样,在家门口就能便捷地享受到公共体育服务。

  我市在全省率先推出《常州市城市“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明确提出城市居民步行约800米,就有健身活动设施,就可享受公共体育服务。

  而今,这一蓝图早已变成了现实。目前,我市所有316个城市社区全部通过省级验收,成为全省首批“10分钟体育健身圈”达标城市,基本实现了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群众体育设施全覆盖。全市老小区、新建小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达标率100%;建设体育主题公园13个;市属23个体育场馆全部向社会开放;全市每万人拥有体育社会指导员超过32人。全国第6次体育场地普查统计显示,我市建有各类体育场地11687个,是“五普”时的近3倍,数量名列全省前茅。

  目前,全市体育社会组织数量有近1200家,万人拥有量达2.4家;其中5A级体育社团有3家,4A级7家,3A级10家。全市58个乡镇(街道)全部实现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2个以上体育单项协会的"3+2"模式全覆盖;每年体育社会组织举办活动超过500项,推动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市民比例近40%。

  而今,500万常州儿女快乐地工作,幸福地生活,尽情地享受着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带来的健康和愉悦,蓬勃发展的体育事业正为常州这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

  “公共体育服务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市体育局局长朱笑冰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为契机,继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更加注重规划引领和理论研究,用‘互联网+’的思维,将现代科技与体育发展相结合,以建设‘享运动’APP和智能健身场馆为突破口,创新服务方式,提高百姓健身的便利化、科学化水平。努力建设设施更普及、组织更健全、活动更丰富、服务更优质、群众更满意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主办单位:常州市体育局办公室

承办单位: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A座10楼

电话:0519-85683008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5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