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方面,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业余训练组织机构,业余训练规模、结构合理,完善选材网络,畅通输送渠道,业余训练整体水平位居全省前列。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世界冠军人数全省领先,全运会贡献率位居全省前列,省运会成绩、输送、贡献排名位居全省前列,保持省市联办优秀运动队项目规模,成绩处于全国第一方阵。深入推进教体结合,辖市(区)、学校联办运动队达到全市运动队总数的50%。建成国家级传统项目学校1-2家、省级传统项目学校20家、市级传统校40家,建成国家级青少年俱乐部15家、省级青少年俱乐部15家、市级体育特色学校100所,建立市级田径、游泳、射击和集体球类项目基层训练点。大力发展体育科技,建立较为科学的集运动选材、训练监控、伤病治疗、运动康复、运动健身指导为一体的科研机构。
体育竞赛方面,承办的各类赛事国际国内影响不断扩大,各辖市(区)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举办具有自己特色的自主品牌赛事,承办一定数量的国际国内大赛。坚持乡镇赛事和群众体育相融合,举办群众喜闻乐见、趣味性、竞技性结合的体育赛事,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五年举办一次市级综合性运动会,市级机关每四年举办一次全民健身运动会,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运会。以普及程度高、市民广泛关注、市场效益好、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国际、国内重要赛事为重点,精心打造羽毛球、跳水等品牌赛事,塑造新世纪常州城市名片,既满足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又有效推动市民健身知识的普及和健身热情的提高。加大市场化办赛力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体育产业方面,将体育产业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综合统计体系,出台促进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相关文件,全面落实相关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建立体育产业专项资金。体育产业外延不断扩大,推动旅游、商业、交通、电信、新闻出版、餐饮等行业的发展,促进体育消费和区域经济交流。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全省领先,培育2-3家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形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体育项目培训、体育场馆会展演艺等四大体育服务业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十二五”期末具备上市条件,充分发挥其龙头引领作用。体育彩票年均销售总额突破15亿,销售总量和市场份额均全省领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