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市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为契机,大力实施体育惠民工程,全力打造城市“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探索建立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可持续发展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理念上:体育即民生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举措。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民有依法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把群众的健身愿望和追求,明确为“公民权利”,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为保障公民的这一权益,常州市体育局牢固树立“体育即民生”的理念,把关心市民身体健康作为全民幸福工程的头等大事来抓,作为部门工作的第一职责。
自2008年开始,常州市委市政府连续四年将全民健身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2012年又突破性地把全民健身工作列入“民生幸福工程十件实事”。常州始终坚持每年将体育彩票公益金的60%以上用于全民健身。主要是建设全民健身设施,构建市、辖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居民小区(自然村)五级健身设施网络,实现城乡体育设施均等化;扶持各级各类体育社团开展“三化五有”建设,将体育社团的组织网络向乡镇(街道)延伸;开展全民健身体育活动,每年组织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比赛活动数百项次,参与人次近300万;更重要的是打造全民健身服务平台,大力构建科学健身宣教平台、健身指导服务平台、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体育社团展示平台、全民健身活动平台和国民体质测试平台等全面健身六大服务平台,而国民体质测试平台和健身服务指导平台则是重中之重。
常州体育部门一直在全社会积极倡导“二次体检”的理念和意识。所谓“二次体检”,就是在进行传统医学健康体检的同时,进行国民体质测定,通过对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等方面的测试与评定,了解身体的健康状态,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健身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从根本上预防疾病的产生。强健的体魄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一切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其落脚点都在于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开展国民体质测定工作的宗旨就在于掌握市民中各类人群的体质健康状况,指导市民通过科学的健身活动,提高健康水平,享受幸福生活。
二、建设上:构建三级网络
近年来,常州大力加强国民体质测定站点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市级国民体质测定中心为龙头、辖市(区)级国民体质测定站为主体、乡镇(街道)国民体质测定点为基础三级网络,同时以国民体质流动测定车为补充,初步建成市区联动、城乡一体化的国民体质测定体系。
1、整合资源。常州市体育医疗科研所成立于2004年,2009年挂牌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常州分所。科研医疗设施齐全、人才队伍机构合理,科医服务水平全省领先。常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成于2008年,是目前常州地区最大的体育健身、运动休闲、文化娱乐活动基地。常州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2007年成立的国有性质的体育产业发展公司,目前注册资本达到5.4亿元,经营性市值超过14亿元。2012年,常州进一步整合了三家单位的优质资源,在原有市国民体质测定中心的基础上,投入200多万元,按照国家级示范基地标准配备了国民体质测定全套设施设备,建成了全新的常州市国民体质测定中心。常州市国民体质测定中心的建成,对充分发挥市级中心的引领示范作用,指导辖市(区)、乡镇(街道)国民体质测定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城乡一体。为鼓励辖区建设国民体质测定站点,市体育局给予每个建成的区级国民体质测定站点10万元经费补助。在市级政策的扶持下,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成并为市民提供服务的国民体质测定站点26个,另有部分站点正在建设过程中,基本实现了覆盖全市各地、各类人群的体质测定站点网络。
3、多元投入。在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建设国民体质测定站点的同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积极探索国民体质测定和健身指导站点建设新路子。“英派斯红梅街道社区体育健身创新基地”应运而生。它是常州首家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也是常州市创新社区体育设施运行模式首批获得省体育产业重点引导资金的单位。这种模式全面引入健康管理理念,在国民体质测定的基础上,将专业化的健身设施、普惠的政府扶持政策以及科学健身的长效机制有机结合,实现了“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百姓受益、长效机制”的目标。
三、服务上:个性化服务
站点是基础,服务是根本。在国民体质测定站点建好后,为市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几年的尝试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四个服务”的理念和做法。
1、主动服务。在市级主要媒体和网站大张旗鼓地宣传国民体质测定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将全市已经建成的26个国民体质测试中心(站)的具体地址、工作时间、联系人及联系电话均在常州体育信息网、《常州日报》等媒体公布让市民了解为什么要进行体质测定、如何进行体质测定、到哪里进行体质测定等内容,并提供预约服务,简化预约流程。
2、上门服务。充分发挥国民体质流动监测车的灵活方便的特点,配备齐全的身体机能测试设备,开展上门服务。一是对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团体提供预约上门测定服务。二是对一些因为各种原因不能亲自到测定点进行体质测定的人群,根据要求,统一安排,提前通知相关人员,定时上门进行体质测定。
3、专项服务。由于年龄层次、工作性质等的差别,不同人群的体质测定需求也尽相同。因此,在做好普遍测定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别的人群,合理制定相应的体质测试项目和内容,提供专项测定服务。比如,针对提醒偏胖或者年龄较大的群体,增加动脉硬化测试项目;针对年轻人群体增加骨密度测试项目等等。
4、跟踪服务。在完成体质测试后,提供运动处方和膳食建议,形成个人完整的信息资料,建立国民体质测试档案数据库,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和服务。通过一段时期的健身锻炼后,再次进行体质测试,连续、准确地反映市民身体状况的变化过程,并适时进行干预,提高身体素质。以常州市国民体质测定中心试运行阶段为例,到目前为止,仅市级中心已有2000多人参与测试,中心提供了一对一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并全部建立了纵向跟踪数据库档案。受测人员填写满意度调查表1800余份,满意度100%。预计全年市级中心测定人数将超过3000人次,全市超过21000人次。
四、管理上:长效化机制
为了充分发挥各级国民体质测定中心、站点在开展体质测定、科学指导市民运动健身方面的作用,多渠道探索建立国民体质测定站点管理运行的长效化机制。
1、政府补贴。各级政府确保体育彩票公益金的60%以上用于全民健身,将国民体质测定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建立国民体质测定专项经费,大力支持各中心、站点及时更新场地和设施设备,补贴各级国民体质测定中心和站点的管理和运行。
2、企业运作。鼓励、支持和吸引企业参与国民体质测定站点建设和管理服务。常州市国民体质测定中心作为常州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一个部门,依托常州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雄厚的实力、专业的队伍、规范的管理,为市民提供最优质高效的体质测定服务。同时按照目标管理的要求,接受公司的考核,促进市国民体质测定中心可持续发展。
3、输出管理。在规范和完善常州市国民体质测定中心运行、管理、服务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延伸覆盖效应。采取定期组织人员培训、专家现场指导等方式,把市级中心管理的先进经验传递到各辖市(区)、各乡镇(街道)国民体质测定站点,提高全市国民体质测定站点自主管理、自我造血的能力,实现统一管理,城乡一体。
4、激励机制。将国民体质测定工作作为市政府每年对各辖市区全民健身工作进行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各级站点绩效评估和奖惩机制,实行定性和定量考核。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达到有关标准的,给予经费扶持;没有完成目标任务,未达有关标准的,取消经费扶持,并予以通报整改。还不能达标的,取消站点资格。 |